面對病患的情緒,你需要知道的高情商作法

面對病人焦躁與不耐煩的情緒,你是否曾感到挫折呢?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與信任感,不僅能讓病人覺得被同理,更能解決患者的問題。

醫療相關從業人員,不論醫師、護理師甚至行政人員,皆會面對到病人的情緒波動,如何讓自己不被影響,並能專業地解決問題,是一門必備的學問。

牙科裡,經常會遇到因牙痛不適的病人,不得緩解進而影響情緒,小則煩躁不耐,大則影響他人、上演全武行。

換位思考,同理患者並解決問題

面對病人的情緒,可以耐心地傾聽、了解狀況,並提供舒緩疼痛的建議,讓病人得到安撫,同時感受到自己的同理心,進而冷靜地解決對方的問題。

病人反應需求時,我們除了需耐心聆聽,藉以瞭解病人目前的狀況,也能透過簡短的發問,讓對方了解自己的需求有被重視,情緒才能被撫慰。情緒穩定後,交由醫師診斷,加上儀器的詳細檢查,能更精準快遞找到疼痛的原因,並給予完整的治療。

牙科治療項目裡,不乏需要長時間的治療項目,常常會讓病人往返多次,故病人容易失去耐心,甚至失去信心並且中斷治療。所以在診治的過程當中,適當且良好的醫病關係尤顯重要,不僅是醫師,從旁協助的跟診助理、掛號的行政櫃台人員,都是為病人建立信心的重要角色。

傾聽病人需求時,首要的能力就是換位思考,不僅能穩定自己的情緒、理性溝通,也較能夠跟病人有共鳴,進而建立互信的醫病關係。

醫病關係,從治療前就已開始建立

醫病關係的建立,不只在診療過程才展現,就診前的互動、就診後關心問候,都是奠定彼此良好互動的基礎,也能拉近彼此的關係。這樣良好的情感基礎,會讓病人在就診時,擁有愉快的心情,更放鬆地面對診療,自然就會降低情緒不穩的機率

幾天前,恰巧遇到搬至高雄定居的病人,雖然好久不見,我們卻仍像老朋友般天南地北的談笑,傾聽著她依舊想北上找我們看牙,並且期待下一次的再相見。

這樣的醫病關係,你是否也想要呢?